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0)
日期:2020-03-25 10:26:39  发布人:jwc  浏览量:205

 

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0

 

 

 

 

 

 

 

 

 

 

教学系部/部门(公章):教务处

撰写人(签字):

审核人(签字):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十八日

 

 

 

 

一、专业人才培养

1.专业群建设

学院围绕专业群建设的核心理念,深入实施“专业聚焦、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打造专业群聚集效应,提升专业建设内涵质量。根据学院的服务面向,以优势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了铁道装备制造类、铁道运输与维管类、铁道智能控制类、铁道服务类、轻化工技术类及艺术设计类专业群。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我院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备案山西省“十三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的函》的要求,确定自身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群,并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以此完成学院转型发展。加强特色专业群核心专业建设,核心专业应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教学水平较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强、与产业对接紧密、在专业群中具有引领和核心作用。学院将逐步围绕山西省急需产业链打造专业链,建立校内资源共享的协调机制,统筹资源配置,形成发展合力。

根据群内各专业特点,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群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既能实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协同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定向培养、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推进专业群评价模式改革,系统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广泛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质量评价,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价。实施具有专业群特色的“双证书”制度。

2019年我院成功申报农村能源与环境技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两个新专业,将在今年备案并于2020年开始正式招生,为进一步提升我院专业建设水平,形成专业群协同效应,推动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要求,创新专业群校企共建机制。完善专业共建、教师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管理、实习责任保险等校企合作制度。通过创新共建机制,推动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建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咨询和社会培训。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健全并执行到位。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推行信息化管理。全面建立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积极探索选课制、分阶段完成学业等教学组织模式。把学生满意率、企业满意率、社会满意率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建立以学生作品为载体,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评价核心,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校企共同实施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关注毕业生群体与个体职业发展状况。

2.专业人才培养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教务处在2018年全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定)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新的要求,参照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2019年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了修订。

本次修订加大了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比重,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中的必修课程,与专业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成为公共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全方位、多维度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学院共开设了军事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教育等10余门公共实践课程,打造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拼盘”,将思想品德、技能鉴定、劳动教育、素质拓展都纳入其中,分别由学院团委、教务处、体育教研室和心理健康教研室等相关教学单位制订具体的计划与实施方案,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塑人育人,推动课程实施落地。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高职院校百万扩招计划,与山西安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并对安泰集团在岗职工招生开展分类教育教学,组织编制了扩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到我院人才培养的各要素、各环节,是我院具体落实国家教学标准的“施工图”,也是我院深化育人机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教书育人,师德为先。学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一步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探索培养模式,提升“双师”素质

学院按照发展规划,优化双师结构,提高双师素质,建立适应学院发展的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建设路径,通过自己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使整个师资队伍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更趋于合理化,探索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为教师提高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搭建宽广平台。

2. 落实全员培训,培养职教名师。

举办多次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建设并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功能,构建教师创新的支持系统;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启动大师名师培养工程,提升骨干教师综合能力。

学院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2018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中,1名教师参加卓越校长专题研修,3名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培训,82名教师参加远程网络培训;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学院组织70名教师参加第一期“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专题网络培训,组织16名教学管理人员参加“职教讲坛—聚焦三教改革,助推院校发展”专题网络培训。

2019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中,我院承接中高职教师素质协同提升-紧缺领域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与中高职教师素质协同提升-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两个培训项目,进一步扩大了学院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提高了学校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情况

1.强化思想理论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

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整个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

2019年,学院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在所有课程中体现‘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理念,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完成了课程思政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课程标准、进教案、进课堂,重视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与引导。各系制定与修订了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人才培养方案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吻合度与一致性。

教务处落实思政课时规定,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规范实践教学,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条件。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守好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严格执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2.坚持试点先行,全面推进,打造全课程思政体系

按照《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已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各系部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程遴选工作,组织本系部教师申报试点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申报情况进行评审,选定讲好山西故事等8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程。

在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借鉴8门试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果,发现问题,解决困惑,总结经验,全面开展,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发挥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起到可复制、可借鉴的引领示范作用。

3.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深刻领会其基本内涵、核心要义,在全院范围内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使学生认真领悟植根于实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在新形势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教材选用严把质量关

教材征订严格按照《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材征订细则》要求,不断完善教材选用监测机制,对教材选用严把政治观、质量关,确保选用的教材价值观导向正确。

教务处对所有选用的教材进行政治立场、价值导向、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审查,严把政治关。要求选用教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保证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发展性;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

四、现代学徒制开展情况

2018年我院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与昆山丘钛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2019年我院成功申报山西省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与山西安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室,社会服务收入38.4万元。

为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并奖励18级现代学徒制班的相关人员,我院于201912月举行了“现代学徒制班”2018级企业奖学金颁发暨2019级开班仪式。开班仪式上,院领导对现代学徒制班级的学生提出了坚定信心,珍惜机会,贵在坚持,努力成才的要求,希望同学们在现代学徒制班级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对试点系提出明确职责、稳步推进,保质保量完成现代学徒制任务的要求;对企业提出扩大合作范围、增加合作深度的希望。

现代学徒制的开展进一步促进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了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

五、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情况

1+X证书制度是职教20条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创新。学院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综合考虑现有专业结构和布局,2019年申报了“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传感网应用开发”、“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智能财税”、“网店运营推广”6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探索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六、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展情况

学院每年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系列活动,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展示了我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和职校学生风采,以及学院“产教融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职业教育活动周充分体现了我院职业教育学有所用、学有所值的特点,展示了我院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点,在全院形成了良好的活动氛围。

2019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系列活动中,各系按照学院职业活动周方案的要求,举办了各类技能比赛。58日信息系举办了综合布线技能大赛,轻工系举办了工程测量技能演练竞赛; 59日工商系举行了点钞技能大赛、企业沙盘对抗赛。参赛学生经过初赛和决赛的激烈角逐,获得了可喜成绩。

同时,各系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展示活动。艺术系展览了56件优秀学生作品;机电系开展了光伏发电展示活动,展示了电子感应称、组装飞机、LED灯模型等各种电子产品,演示了光伏发电和3D打印机技术;化工系在美容与化妆实训室进行美容化妆现场体验。

技能比赛活动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衡量,充分体现了我院学生尚技、爱学的学风学貌,在校园内营造了崇尚技能、学习技能的良好氛围。

七、高水平实训基地和重点专业建设情况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2019年我院围绕服务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和就业需要,认真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与项目可行性分析,成功申报了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高水平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与计算机网络技术高水平实训基地项目,两项目现已进入建设期。

项目就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建设,对推动学院专业群内相关专业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内涵建设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八、技能大赛获奖

学院通过各类竞赛平台淬炼学生素质,2019年全国智能电力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技能大赛一等奖,2019年全国大学生第二届化妆品配方技术技能大赛二等奖,2019年山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赛项一等奖,2019年山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等。赛场上的频频亮相、一次次证明了我院教师与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九、实习管理

实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养成、角色身份的转变作用明显,但与此同时,实习教学的时间跨度与空间变化,如学习环境得变化、管理对象的变化、学习形式的变化、考核方式的变化、学生身份的变化,特别是学生实习安排不同步,实习过程考核困难,学生安全问题突出,由此带来的实习管理系列问题成为了众多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共同课题。

我院根据教育部《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和《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的要求,依托 “三位一体”的“工学云”网络实习管理平台,积极推进实习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学生实习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学生实习管理新办法,对学生实习过程实行远程管理,有效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控,顶岗实习的计划、实施、控制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远程实时交流,真正做到实习安排、过程管理、结果考核“可视化与动态化”, 实现信息化、可监控、全过程的规范化实习管理,提高了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保障了实习管理工作平稳有效运行。

十、网络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情况

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为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管理能力,加快资源整合过程,在学院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下,2019年我院建设了学生实习管理平台、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专业资源库平台,在原有基础上升级了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终端设备,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教学和实习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促进了职业院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核发:jwc 点击数:205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